


蓝盈莹带着plus版木屐走在米兰街头(图源:@蓝盈莹Lyric)
2026春夏米兰时装周期间
演员蓝盈莹(《甄嬛传》中“浣碧”的扮演者)
带着巨型的石龙非遗木屐亮相米兰
成为了中式美学亮相国际的经典时刻
相关话题热度在抖音等平台迅速飙升

蓝盈莹plus版木屐时尚秀(图源:@蓝盈莹Lyric)
木屐“plus版”原型正是石龙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
此前,蓝盈莹专程探访石龙
在非遗传承人梁锦泉的指导下亲手参与制作木屐
并将这段体验以视频形式分享至社交平台
坦言对这项传统技艺的珍视与期待
“希望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,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木屐。”

说走就走的她
果真带上这双与梁师傅共同打造的
独一无二的巨型木屐“战靴”亮相米兰
在“国际时尚之都”绽放光彩
让更多国际友人感受到东莞非遗的魅力
进而领略多姿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



蓝盈莹plus版木屐时尚秀(图源:@蓝盈莹Lyric)
作为此次“出圈”的主角,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承载着厚重的岭南文化记忆。它曾是东莞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手工艺,尤以石龙出品最为著名。然而,随着橡胶拖鞋普及,传统木屐逐渐式微,如今东莞坚持制作红漆描花木屐的匠人,仅剩梁锦泉一人。他四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,所制作的木屐工艺精湛、图案鲜艳,每一双都凝结着老匠人对传统的执着。

令人欣慰的是,这份坚守并未止于“传承”,更在创新中焕发新生。近年来,梁锦泉的儿子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,不仅完整继承了传统技艺,更将东莞制造美学与当代潮流相结合,创立新品牌“锦屐Fah Kek”。他推出新式木屐、迷你木屐、木屐冰箱贴,以及取材自木屐经典图案的红包、钥匙扣等产品,精准切中年轻人的审美喜好,迅速成为热门时尚单品。这些创新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灵魂,也让非遗真正走入现代生活。

蓝盈莹携巨型木屐闪耀米兰
正是传统与现代碰撞所迸发的火花
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写照
石龙镇作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
文化底蕴深厚
除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外
还拥有2项省级、9项市级
及9项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共同织就一幅绚烂的文化长卷
⬇⬇⬇
01
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
——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
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
由郭氏家族传承至今已历四代


传承人郭润棠拥有40余年制作经验
从扎架、糊纸到上彩均亲手完成
作品色彩绚丽、形神兼备
所制醒狮头以工艺精湛、坚固耐用闻名
远销深圳、惠州、广州、香港乃至新加坡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万隆优配
石龙镇太平路60号
02
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
——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
伴随端午节赛龙舟习俗而生
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技艺


传承人叶浩和自1985年学习制鼓
精通选料与全套工艺
所制之鼓声音洪亮、图案精美
其中以龙舟鼓最为知名
同时也制作醒狮鼓、灯鼓等
近年更推出迷你新昌鼓及相关文创产品
广受欢迎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中路106号
03
石龙灯笼仔制作技艺
——东莞市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每年中秋
外婆都有赠外孙“灯笼仔”的习俗
寓意“前途光明”

灯笼仔制作技艺是石龙泗洲村的传统手工艺
村民多以编织灯笼为副业
有着数百年历史
传承人陈月桂从艺超40年
所做灯笼均匀轻巧、形态精美
烛光点亮后透过纸面
满是团圆的温馨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泗洲村
04
石龙麒麟制作技艺万隆优配
——东莞市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麒麟制作技艺
始于清宣统年间开设的“炽华兴麒麟扎作店”
以扎制精致、色彩艳丽的麒麟闻名
经几代传承创新
现已发展出可眨眼的双凤造型
及鳌鱼头等独特形态
表达吉祥纳福的美好寓意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中路109号
05
石龙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
——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木屐曾是岭南地区日常生活的“标配”
20世纪50年代
曾经有数十家木屐铺在中山路上经营
然而随着时代发展
如今仅存一家家庭作坊
仍坚守着这门技艺


传承人梁锦泉
坚守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40余年
所制木屐工艺精巧、图案鲜艳
凝聚着老匠人对传统技艺的执着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中路91号
06
石龙李全和麦芽糖
糖柚皮制作技艺
——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李全和麦芽糖、糖柚皮制作技艺
创于清道光年间
是石龙“老字号”特产


麦芽糖制作以优质糯米和麦芽为原料
经天然熬制而成
甜而不腻、润喉舒胃
糖柚皮制作则选用广西沙田柚
以独家麦芽糖熬煮饯渍
色泽金黄、甜中带香
广受顾客喜爱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中路116号
07
欧仙公传说
——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欧仙公传说流传于黄家山村
讲述乡人欧东明“助人为善、乐善好施”的故事
传承人麦兆邦从小听父辈讲述
经过数十年收集、调研
熟练掌握全部故事与演说技巧
让这一承载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
在新时代继续薪火相传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仙溪福地欧公文化景区
08
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
——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民初
由石龙镇翡翠宫世代相传
至今已历五代传承
是石龙特色传统美食

其以自酿糯米酒、老姜、鲜鸡等食材熬制
口味浓郁独特
享誉粤港澳大湾区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中路110号
09
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
——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作为石龙镇最具代表性的粤菜之一
石龙豆皮鸡以“皮爽肉滑、清淡鲜美”的特点
风靡东莞、驰名粤港澳大湾区
相较于传统白斩鸡
豆皮鸡的制作工艺
从选鸡浸煮到调味都极讲究
秘制酱汁由十几种材料调配
一口下去齿颊留香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东莞市东城中路利丰花园20号
10
石龙张氏骨伤疗法
——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张氏骨伤疗法
是石龙镇张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中医骨伤疗法
其在传统中医骨伤理论的基础上
经过上百年的实践与创新
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
并总结出“张氏骨伤三治法”——
“骨伤整复手法”“针灸疗法”
以及“张氏膏药敷贴固定法”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裕兴路50号
11
石龙麦芽糖制作技艺
——东莞市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麦芽糖制作技艺有超百年历史
承载着无数东莞人的童年记忆


该技艺沿用古法工艺
以小麦、糯米、大米为原料
经发麦芽、蒸饭、发酵、压榨、浓缩等工序
制成黏稠度适中的麦芽糖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西路120号
12
石龙花灯制作技艺
——石龙镇第一批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花灯制作技艺源于明代
历史悠久且文化内涵丰富
它巧妙融合绘画、剪纸、纸雕等艺术手法
凭借精美造型与独特工艺广受赞誉
目前怡兴婚嫁用品店
是石龙唯一持续制作与销售花灯的店铺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西路109号
13
石龙竹编(竹箩)技艺
——石龙镇第一批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竹编(竹箩)技艺起源于明朝
历经数百年传承发展
成为当地代表性传统技艺
石龙竹编产品种类丰富
涵盖日常用品、农业生产用品及工艺品
如婚嫁装聘礼的竹箩
还有竹笼、竹椅等各类实用物件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竹器街50号
14
石龙张氏银饰加工制作技艺
——石龙镇第一批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张氏银饰加工制作技艺已传三代
其制作流程繁琐
需经设计、熔银、压片、锻打、修整
焊接、组装、抛光、清洗等多道工序方能成器
该技艺注重细节与个性化表达
兼具民俗意义与审美价值
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东路185号
15
石龙狮舞(醒狮)
——石龙镇第一批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狮舞在广东已有千余年历史
每逢年节或喜庆活动必有醒狮助庆
石龙龙青馆醒狮队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
在石龙及东莞周边市镇颇具名气
成员们通过不断练习、学习与创新
传承舞狮文化
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中路96号
16
石龙杜氏疳积散(酉金散)
疗法项目
——石龙镇第一批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杜氏疳积散疗法
为杜氏家族世代传承的中医诊疗法
传承人杜达权在《保赤新篇》“酉金散”基础上
结合现代医学改良方剂
创新研发出专治小儿疳积的“疳积散”
该疗法成分天然
能有效改善小儿消化功能与营养状况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中路123号
17
石龙微雕技艺
——石龙镇第二批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微雕作为一种以精细著称的传统雕刻技艺
创作过程主要包括
选材、设计、雕刻和抛光等步骤
石龙微雕技艺的历史
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
如今已历经四代
这项技艺要求雕刻师在极小的空间内
以超凡的手法和细腻的刀工
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中路125号
18
石龙木雕技艺
——石龙镇第二批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木雕技艺起源于广东省兴宁市
至今已传承三代
在历代匠人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
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完整的技艺体系
雕刻过程中
传承人运用平雕、浮雕和精雕等多种技法
将木材雕刻成形态各异的艺术品
最后经过打磨和上漆等工序
作品呈现出光滑细腻、色彩鲜艳的外观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西路114号
19
石龙烙画技艺
——石龙镇第二批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烙画技艺起源于湖南省祁阳县
历经四代传承
石龙烙画以宣纸为载体
传承人使用特制的电烙铁在纸面上进行烙绘
通过精准控制烙铁的温度和力度
在宣纸上烙制出深浅不一、层次分明的图案
并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融入其中
形成独特艺术风格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宝宁街6号
20
石龙网油牛肉丸制作技艺
——石龙镇第二批镇级非遗代表性项目

石龙网油牛肉丸制作技艺
源自石龙老字号东江饭店和皇宫酒家的美食
其制作技艺历经三代人薪火相传
凭借碱水浸泡、网油包裹、蒸汽烹制的精湛工艺
将寻常食材巧妙转化为弹牙美味的珍馐佳肴



⬇️打卡地址⬇️
石龙镇中山中路22号
当下正值“双节”假期
而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也将于11月拉开帷幕
石龙镇正是举重项目的承办地
何不趁机走进石龙
漫步老街深巷
品尝传统美食
欣赏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
感受这座城镇不可复制的历史温度与文化韵味



出品|石龙镇融媒体中心
资料来源丨东莞发布
文、编|朱梓佑
图丨朱梓佑 叶民轩 宜居石龙
校对|陈嘉欣
值班编委|陈毅德
审发|戴晓东
*任何媒体及微信公众号若要转载本文,应提前告知本号,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“宜居石龙”,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。



万隆优配
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